12月26日至27日,安徽地区重力形变观测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合肥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安徽省地震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举办,省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有林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原蒙城野外站常务副站长倪四道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蒙城野外站学术委员会委员孙和平院士参加会议。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和省地震局相关部门领导、专家近30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孙和平院士及其团队分别作了《淮南矿井深地实验室情况介绍及我们想做的几件事情》、《淮南深地多物理场观测首轮重力实验观测报告及下一轮实验观测规划》的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汪刚博士作了《基于深度学习的静态重力场多尺度信息特征提取与识别》的报告。省地震局黎哲君和储飞两位青年同志分别作了题为《安徽省地震GNSS观测现状及发展思考》和《安徽省流动地球物理监测网建设及地震预报实践》的报告,从不同角度介绍了重力形变的实验观测及研究工作。
与会专家围绕地球物理观测与研究开展深入的研讨,就进一步加强三方合作达成共识。
随后,倪四道副院长在讲话中指出,经过安徽省地震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共同努力,蒙城野外站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获得了一批丰富的成果。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当前开展的精密仪器研制是做好地球物理研究的基础,也是前沿技术。淮南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三家单位的科研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切合点,未来可在时变重力场反演与应用、高频GPS、新型光纤观测技术及地球空间物理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深入开展地球物理多学科综合研究工作。
最后,张有林副局长从三个方面提出希望和要求,一是增强三方之间的科研合作与成果产出能力,要按照国家野外站建设要求,将蒙城野外站建成地球物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示范基地和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二是围绕重点科学问题,加强开放合作、取长补短、交融创新,深入推进野外站科研工作,切实发挥其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希望与会的青年同志认真学习领会、加强交流,启发思路,抓住关键点,积极申报重大项目,开展新型观测技术试验与研究工作,提升科研水平。
会议由蒙城野外站副站长王宝善教授和重力与形变观测研究室主任黄金水教授共同主持。
孙和平院士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