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南北聚力量,东方明珠显辉煌
——上海都市圈系列图
一、 制作原因与背景
上海都市圈,这个坐落于长三角中心的核心区域,是长三角城市群中最为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它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四个省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经济总量占全国近1/4。而上海都市圈则为长三角的核心区域,包含了太湖流域、长江和钱塘江的入海口。这一区域不仅是华东地区的枢纽,也是中国的门户,更是全国的经济、金融、文化、贸易、航运和对外交往中心。上海都市圈包含了上海市、江苏省的无锡、苏州、常州、南通,浙江省的宁波、嘉兴、湖州、舟山九座城市。2022年经济总量一跃超过了13万亿,如果把她当作是一个省的话,那她可以轻而易举的超过广东省和江苏省,位列全国第一。这里有中国第一大城市、最繁华的国际大都会上海,有中国最强地级市苏州无锡,有华夏第一县昆山江阴,有中国第一镇苏州玉山镇,有天下第一村无锡华西村。拥有GDP万亿城市上海、苏州、宁波、无锡、南通五座,全国百强县前十强中,上海都市圈就拥有六席: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慈溪、宜兴。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上海2035”),提出上海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所以,为了更好的展示上海市引领另外八个市融入长三角发展的过程,打造空间区域协调一体化发展,在这里绘制上海都市圈系列图,希望能够更好地展示上海都市圈的风貌。
二、制作说明
1.行政区划图
上海大都市圈包含了上海市、江苏省的无锡、苏州、常州、南通,浙江省的宁波、嘉兴、湖州、舟山九座城市。以上海大都市圈“1+8”范围来说,5.6万平方公里,约7100万人,人口数介于英国和德国之间;10万亿元GDP,经济总量位列全球经济体第13位,相当于韩国。上海融入长三角,引领其他城市协同发展。
2、地形图
上海都市圈,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的核心区域。以平原地貌为主,地势平坦,依托长江水运便利,四季通航。区域内河渠纵横,湖泊星布,其中比较有名的以太湖、阳澄湖为主,各类小型湖泊、水库均匀分布。“两湾+一湖”的空间格局,使上海既有“两湾”之海港(长江口——外高桥作业区、杭州湾——洋山港作业区),又有以太湖平原为依托的直接腹地。在自然环境方面,“两湾”外侧的舟山群岛,又使得夏秋季节西太平洋频繁生成的台风遇到舟山群岛时要么改变方向,要么降低风速,从而使得上海大都市圈较少受台风影响;上海大都市圈内抱太湖,犹如环抱“大水缸”,加上长江来水,使得上海大都市圈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水资源最充沛的都市圈之一。
3、交通图
上海都市圈临江临海,经济腹地广阔,拥有一批现代化港口群、区域枢纽机场以及铁路、公路交通干线,还拥有长江和京杭大运河航道网络,形成了密集的立体化交通网络,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在全国综合交通网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上海大都市圈地处中国沿海航线中部,上海港具有成为中国海港中心枢纽港的区位条件。在对外交通区位上,从长三角到北部湾沿岸港口城市是中国对外交通最为便捷的城市,长三角港口城市到日本、韩国、俄罗斯远东、北美等地海上航线距离最短,南海沿岸港口城市到东南亚、澳洲、南亚、中东、欧洲、非洲等地海上航线距离最短。综合考虑,上海大都市圈与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仅有两个对内、对外交通最为便捷的都市圈。
4、发展规划图
上海都市圈要求构建紧凑开放的网络空间结构,以板块协作、层级传导、发展轴(走廊)为主导,构建五大战略协同区,并深入构建协作示范区,聚焦战略资源与跨界问题,深化一体化策略机制,实现开放互动。依托多个发展轴以及发展走廊,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发展格局,实现建立大都市圈(全域)——战略协同区(次分区)——协作示范区(区县级)层级的空间协同框架,聚焦不同空间尺度协同重点,围绕创新、交通、生态、人文四类关键协同要素,指引协同规划编制与系统行动实施。
5、灯光图
一个城市的灯光往往最能够反应一个城市的经济状况,越亮且范围越大经济发展越好,通过灯光图可以判断上海的经济地位是不可忽视的,整个上海都市圈范围的灯光亮度反映了上海都市圈的整体经济实力都比较强悍。
6、经济图
上海都市圈,这个坐落于长三角中心的核心区域,是长三角城市群中最为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它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四个省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经济总量占全国近1/4。而上海都市圈则为长三角的核心区域,包含了太湖流域、长江和钱塘江的入海口。这一区域不仅是华东地区的枢纽,也是中国的门户,更是全国的经济、金融、文化、贸易、航运和对外交往中心。上海都市圈工业实力雄厚:苏州和上海的工业总产值就超过80000亿,上海都市圈拥有全球第一的工业实力,这是其它国际都市圈无法相比的。上海大都市圈在优特钢铁、船舶、新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位居全国乃至全球前列。同时,上海优化海关监管模式,扩大重点商品进出口规模。提供全方位服务,帮助企业“轻装上阵”开拓市场。深化创新试点及业务扩容,增强对外贸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扩大协同创新及业务辐射效应,有利于加快上海国际贸易及航运中心建设。
7、旅游资源图
上海都市圈“1+8”个城市经济发达,而且拥有优质的人文和旅游资源,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的美化生活需要,在拉动经济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旅游资源图清晰的展示了长上海都市圈的旅游景点。
8、文化图
上海大都市圈文化底蕴深厚、开放包容,璀璨丰厚的文化遗产、意韵隽永的文化记忆、和谐共生的江南人居,构成了这片土地独有的文化品性。传承历史、面向未来,在推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时代等新的文化使命引领下,如何进一步彰显上海大都市圈独具魅力的地域特色、共筑文化发展高地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是当前的重要议题。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牵头编制的文化魅力与旅游提升行动,通过对标国际一流城市区域、梳理资源优势、加强系统谋划,提出了“两核两轴、两带三圈”的文旅空间协同战略,规划布局八大重点文旅工程,着力将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成为诗意栖居的人文家园。文化图以语言、戏剧、节庆、饮食来反应上海都市圈的文化优势。
9、红色文化特色图
红色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上海红色文化内涵丰富,红色源头特点鲜明,简而言之,上海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地,新四军的后援地反内占了第二条战线的主阵地,上海都市圈其他市的红色文化也极其丰富,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类型也非常丰富。为了凸显红色旗帜,在这里借鉴了剪纸艺术,在红色的旗帜上用剪纸形式突出红色特点。
人口图
上海大都市圈9市经济总量合计高达12.6万亿,常住人口近8000万人,整体人均GDP达到16.5万元,说是最富裕的区域并不为过。上海都市圈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城镇人口为主农村人口较少,就业人口较多,同时,该地区的外来人口较多。通过人口图,反应该地区的人口数量以及劳动力含量。
11、降水分布图
上海都市圈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其中上海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全年60%以上的雨量集中在5月至9月的汛期。2022年上海市降水量是1079.4毫升,2022年全市年平均气温10.8℃,2022年夏季(6-8月)上海既热且干,市区平均气温达29.8度,创历史最高纪录;市区雨量仅为285.6毫米,较常年偏少5成,为1985年以来同期最少。通过降水分布图动态反应了上海都市圈2022年的降水分布以及主要天气状况。
学校:皖西学院 |
指导教师:孙贤斌 |
团队成员:胡珊珊、马静、李佳敏 |
特色展示
1、通过多张图全方面介绍浙江省的区划、地形、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特色文化等。不仅包括行政、地形、交通等基础信息,更加注重最新经济发展热点的捕捉,以地图的形式传递更加具有现实意义的信息
2、借助多种表现方式,丰富地图内容。例如:文字、图片、图表等。
3、行政区划图的沿海区域以及长江等水域添加了缓冲区域来表达海洋,线状水系添加了宽度渐变效果,使地图更具真实感,行政区划图主图叠加了渐变阴影效果。
4、地形图通过DEM数据渲染,叠置山体阴影,使地形图更加立体,设计色系柔和却又不失鲜明,以实际为基础并且适当增加美感;ArcScene制作三维立体地形图,直观的立体地形更能够反映上海都市圈的地形、地势特征;PS设计的地势剖面图,采用了更富有层次感的色系配置,从另一角度反映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地势特征。
5、交通图内容多样,其中由于沿海添加了沿海航线,同时,由于海洋使用缓冲改透明度表达了海洋,形象生动,且颜色鲜艳丰富。
6、灯光图的背景色采用星空渐变,主图以蓝色色调为主,使人有一种置身夜空中的感觉。
7、人文旅游图总体观看效果较为活泼,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并且全图以卡通或手绘形式展现,并且规划出了几条旅游路线,提供了便利。
8、红色文化特色图以红旗为背景图,借鉴剪纸艺术,凸显红色文化魅力,使地图更具真实感,突出特征。
9、经济图使用底图与立体统计图结合的方式,表达上海都市圈的经济规模,经济发展特征,在工业特征上,用特色符号表达工业利润。
10、降水分布图采用克里金分析方法表现了该地区气候雨热同期,降雨充沛的特点,且通过制作了2022年1到12月份的连续动图,反应了上海都市圈2022年的降水分布与主要天气状况的动态变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