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热爱科普事业,长期扎根一线,聚焦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以重大重点项目建设为依托,致力于结合社会热点,传播“有用有趣有效”的防灾减灾科普知识,服务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提升和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
点面结合,科普“六进”拉近公众距离。在5.12、全国科普日等重点时间段,深入机关、校园、社区等开展讲座培训、演练指导,扎实推进科普“六进”。拓展科普领域,在全省多地开展科普志愿助力乡村振兴、“三下乡”等活动10余次,科技志愿服务助力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关爱特殊群体,制作手语版科普动画,将防震减灾知识送进大别山区特教学校。近年来累计开展宣传活动200余场,线下宣传受众达200万人次,线上参与量达2000万人次。
打造品牌,科普活动拉满科学氛围。联合教育、科技、科协、应急等省直单位及新闻媒体连续举办大学生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大赛、科普讲解大赛、媒体小记者防震减灾科普研学等活动,仅2023年全省科普讲解大赛线上直播活动单场参与达80万人次。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打造防震减灾科普联盟,参加完成首届长三角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地震科普策展布展,组织“长三角地震科技大讲堂”融媒体交流。团队科普工作多次获得中科协、中国地震学会等部门表彰。
精耕细作,科普作品拉住社会目光。依托安徽省“场带站”科技战略、地下结构探测与震灾风险防范重点实验室(筹)等科技创新平台资源,深入防震减灾重点项目、重大建设项目野外现场开展科普创作,《流动地震观测台阵布设团队“挺进”大别山》作品阅读量超10万+,反映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的作品《寻找看得见的地震灾害风险》被国务院普查办网站转载。创作“龙小科、蟾小助”科普IP形象,围绕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地震局汞比测台站进行科普探秘活动,深度解析地震科技工作。近年来,编写出版科普读物、动画、视频、游戏等80余部,累计获省部级奖项9项,厅局级奖项15项。
内外兼修,科普矩阵拉升传播效能。深耕科普宣传阵地,融媒体平台年均推送信息千条以上,科普公众号“皖美震地”上线一年,粉丝量已逾8万。联合市县地震部门开展融媒体联动试点工作、打造“防震减灾科普+文旅”科普活动,结合科研人物、科技等工作拍摄《榜样的力量》《安徽省地震科技创新》等宣传片60余部,将优质科普作品推送至人民网、学习强国等党政新媒体平台。成功应对多起有感地震事件,有效有序开展舆情监视、专家访谈等应急科普工作,并积极谋划防震减灾科普抖音平台直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