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学会动态 / 学会新闻

省地震局、省地震学会联合举办“芦山7.0级地震现场工作报告会”

阅读次数:8526 发布时间:2016-09-28
[字体:  ]
    作为全国第五个防灾救灾日系列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为纪念汶川地震五周年,省地震局和省地震学会510日上午九时在省地震局举办“芦山7.0级地震现场工作报告会”,510日上午九时在省地震局应急指挥大厅举办“芦山7.0级地震现场工作报告会”,省地震局局长、省地震学会名誉理事长张鹏,省地震局副局长、省地震学会理事长姚大全,省地震局副局长刘欣,省地震局纪检组长姜久坤以及来自省地震局、省气象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省地质调查院、合肥市地震局等单位的十余名省地震学会常务理事应邀出席了报告会,省地震局全体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省地震局副总工程师、省地震学会秘书长陈宇卫研究员主持,安徽省赴芦山7.0级地震现场工作队的三位成员夏浩明、童远林、牛望先后做了报告,最后姚大全副局长进行了总结发言。

应急救援处夏浩明处长做了题为《芦山地震的启示与反思》的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芦山地震的破坏程度、救援难度、烈度范围等八个方面的显著特点。报告根据地震现场工作的实际,总结了芦山地震救援的三大启示:四大预防为主、防救结合是芦山地震减灾效果显著的根本原因;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发挥就地就近救援优势是芦山地震救援的一条成功经验;大震应急救援跨区域社会协作是大震应急救援的客观需要。最后,报告提出了芦山地震现场应急管理的四点反思:震区需要就近建立3+1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进一步提高交通管制水平、进一步发挥地震专家和现场工作队作用、进一步做好新城镇建设科学选址。报告从芦山地震的特点、救援工作的启示、现场应急管理的反思三个方面入手,在一定的深度上剖析了芦山地震的现场救援工作,提出一些非常有参考价值的见解,对未来进一步做好现场应急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思路。

地震工程院童远林副院长做了题为《地震震害分析与思考》的报告,介绍了2005年以来,汶川、芦山两次四川省强震以及瑞昌、安庆、高邮三次华东破坏性地震的发生背景,以及通过这几次地震的现场工作情况,对几次地震的主要震害情况以及震害损失原因进行了对比性分析,就如何尽量减轻破坏性地震损失这一问题从工程建设和地震地质两个角度进行了探索性的阐述,并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探讨了破坏性地震对我省建设工程的影响。该报告通过横向的对比分析,将我省及华东部分破坏性地震与汶川、芦山两次强震进行串联,通过对两次强震震害的总结,就如何更好的开展我省防震减灾相关工作进行了思考,对我省震害防御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应急救援处牛望同志做了题为《芦山7.0地震现场工作情况介绍》的报告,向于会者简单介绍了我局赴芦山7.0级地震现场工作队的人员、装备、行程等基本情况,全面介绍了现场工作队在震区开展的人员搜救排查、房屋安全考察、现场应急宣传、抢救灾民生活物资、震灾科学考察等各项工作。并对此次现场工作队应急行动的主要特点进了分析,认为此次现场工作的成功得益四点:局党组的高度重视,果断决策;工作队结合震区实际、及时调整工作方式;先进技术装备发挥了保障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队员们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该报告全面介绍了现场工作队的工作情况,让与会者能够亲身感受到大震现场工作的艰险,深切体会到震害对震区群众带来的痛苦,更进一步坚定了为防震减灾事业奋斗的决心。

最后,省地震局副局长、省地震学会理事长姚大全做了总结讲话,首先全面肯定了现场工作队在此次芦山7.0级地震中所做的工作,感谢了三位现场工作队成员的精彩报告,认为他们在现场工作的基础上对此次震灾特点予以归纳,对该次地震应对予以总结,提出进一步完善类似震灾应对的体会和建议,给我省地震工作者以深刻启迪,与此同时也引起大家深深思索,使大家再一次感受到肩上担子的分量,再一次感受到作为一个地震人的责任和使命。

姚局长指出:强震频发,没有哪一种自然灾害有像地震这样惨烈,所以攻克地震预测难关像攻克癌症,无论再难,我们也要竭尽全力。地震灾害预防是当前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的最现实和最有效途径,要尽可能把功夫做足在震前,同时要让“防灾教育能救命”理念深入人心。应急救援体系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地震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效果,其中自救互救,准确信息,指挥系统和流畅交通等等是关键,这在芦山地震应急救援过程中得到验证。

这次报告会,通过对芦山7.0级地震现场工作的总结,提出了很多新见解和新思路,使我省地震工作者受益匪浅,让大家更进一步的去思考如何通过我们持之以恒的有效工作,引领提升整个社会防御地震的综合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减轻经济损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