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 |
【主持人】 【省地震局副局长张有林】听众朋友们:
大家好! 很高兴在《政风行风热线》节目与大家见面,这是安徽省地震局第二次走进“政风行风热线”。在此,我谨代表省地震局向关心支持防震减灾工作的听众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借此机会,我将与全省人民分享介绍三个方面内容,分别是:什么是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为什么要开展这项工作?以及我省这项工作进展情况。同时,也在直播节目中听取大家宝贵的意见建议,以更好地推动我省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落细落实见成效。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地震灾害风险防治? 说到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地震灾害风险”。地震灾害风险指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地震发生及由其造成伤害、损失或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地震灾害风险不仅与地震本身有关,而且与人文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暴露度关系更加密切,呈现从直接灾害向次生灾害、衍生灾害等多风险演化的新趋势,从传统的人员伤亡和建设工程破坏,向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渗透扩展的新动向。 简单来说,“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就是通过预防和治理来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坚持预防为主,努力把地震灾害的风险和损失降至最低,尽最大限度的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主要包括风险调查、风险评估、风险治理和风险服务四个方面的内容。 比方说我省正在开展的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工程项目就属于“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内容,我们一直在开展的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学校等场所的房屋设施抗震加固等工程项目属于 “地震灾害风险治理”内容。 说完了“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的概念,接下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要开展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 开展这项工作的必要性,首先体现在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 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唐山考察时,全面阐述了新时期防灾减灾救灾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提出新要求。2018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第三次会议,对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进行专题研究、专题部署,深刻阐述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大意义、工作方针、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所以,我们开展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就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 第二,开展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是立足我国地震灾害总体形势所作出的必然选择。 相信很多听众都有所了解,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地震灾害从造成的人员伤亡来看又是群灾之首,全国58%的国土、45%的县级市、62%的地级市、70%的百万以上人口的大中城市、25个省会城市位于Ⅶ度或Ⅶ度以上的地震高烈度区。高风险的城市,不设防的农村,“小震致灾、中震大灾、大震巨灾”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而且,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人口和经济的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城市和工程系统更加易损,地震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风险不断增强,灾害链条不断延伸,,地震灾害的敏感性、破坏性、衍生性、复杂性更为突出。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形势更加严峻和艰难,地震灾害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威胁与影响更加深重。所以,防震减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地震安全服务更加迫切和必须。 第三,开展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保障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成果的根本保证。 就我省而言,安徽省地跨华北陆块、秦岭-大别造山带和扬子陆块三个大地构造单元的结合地带,地质构造复杂。著名的郯庐断裂带斜穿全省,安徽段总长度达450公里。我省是全国唯一一个郯庐断裂带与中国大陆南北分界线交汇的省份,震情形势严峻复杂。 近年来,咱们安徽已经发生多次强有感和破坏性地震,2009年4月6日肥东3.5级地震,2011年1月19日安庆4.9级地震,2015年3月14日阜阳4.3级地震,相信收音机前的一些听众朋友还有印象,甚至亲身经历过。特别是阜阳地震造成2死13伤,震区老旧房屋损坏严重,是典型的“小震大灾”。 当前,我省正处在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的快车道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率快速增长,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我们要通过开展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建立更加完善的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全省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以此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成果。 说到最后,我代表省地震局向全省人民介绍一下我省目前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的进展情况。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灾害风险防治工作。把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作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防治重要内容。目前,我省已基本建立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机制,并从“制度体系”“监督体系”“考核体系”三个方面抓紧抓实这项工作。 在“制度体系”方面:2019年12月,李国英省长签署安徽省人民政府第291号令,正式公布修订后的《安徽省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这项制度作为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制度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对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具有重要作用。 在“监督体系”方面:一方面省人大成立执法检查组,2018、开展“一法一条例”专项检查,今年还将开展相关后评估工作;另一方面全省地震部门加强抗震设防监管,组织开展建设工程抗震安全检查,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信息备案及公开,将地震安评工作质量纳入安徽省信用监管平台,积极构建“双随机、一公开”、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体系。 在“考核体系”方面:我们以防震减灾政府目标考核为抓手,把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任务纳入对市县政府的目标绩效管理体系,督促市县政府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压实市县政府主体作用。 不仅有机制,更要有措施。“在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措施”方面,我们主要从“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估”“地震灾害风险预警”三个方面抓紧抓实,这也是社会关注的重点方面: 一是开展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工作:2018年省政府要求在全省各市开展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工作。目前,合肥市已经完成;滁州、蚌埠、宿州、安庆、芜湖等市正在开展;其他各市正在积极推进。目前,合肥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成果已经在国土资源利用、城市规划建设、重大工程选址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二是开展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估工作:我省制定了区域性地震安评工作管理办法。目前,已完成铜陵市义安经济开发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同时,我们加强安评工作和技术审查,近年来先后对阜阳机场改扩建等多项建设工程地震安评项目报告进行技术审查,对11项重大建设项目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和研究工作。 三是开展地震灾害风险预警工程建设:根据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总体部署,我省范围内拟建设136个预警台站。目前我们正在加快建设国家地震烈度速报预警工程安徽子项目,争取早日实现地震灾害风险预警能力。 此外,我们还指导宿州、阜阳、滁州、芜湖、铜陵、安庆、黄山等7市将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评估成果应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抗震新技术引进和推广等工作,推进韧性城乡建设,提升城乡抗震性能。在5个市县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损失预评估试点,开展震后灾情快速评估、地震应急处置智能辅助决策信息服务等。 好的,我先介绍这么多。感谢大家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广播电视台提供了这么好的交流平台。衷心希望大家对我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多多建言献策。 谢谢大家! [16:29:19] |
提问 2 |
【主持人】 微信网友“小小向日葵”在“安徽之声”公众号上留言说:我上大学时的一个室友是来自四川绵阳的姑娘,她跟我们说起过很多四川地震时的故事,所以虽然毕业多年,我也总是对四川、对地震这些关键词比较敏感。记得去年底的时候,我在新闻上看到四川绵阳发生4.6级地震,绵阳市就实现了地震预警,好像成都也可以预警。我相知道地震预警技术现在已经普及了吗?如果万一咱们合肥也发生地震的话,我们能预警吗? [16:29:54]
|
提问 3 |
【吴华章】 地震预警是指地震发生后,临近震中的观测仪器捕捉到地震波后,快速估测地震的大小并预测地震可能造成的影响,赶在破坏性的地震波到达目标区域前,发出紧急警报,以减轻灾害损失。其原理是,地震产生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传播速度快但能量较小,一般不会造成破坏;横波速度相对较慢但能量大,是造成地震破坏的主要因素。地震预警就是利用这两种波的传播速度差异,自动检测到纵波后快速估算地震参数,在横波传到某地前发出警报信息。
地震预警一是告诉你地震要来了,二是告诉你地震的影响可能有多大。地震预警的时间一般只有数秒到数十秒,如果能够合理利用,紧急制动高速行驶的列车,自动切断燃气管道阀门、供电系统,使核电站停堆等,可以减轻或避免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发生严重灾害。 地震预警虽然可以提供紧急警报信息,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存在盲区,减灾效果有限、可能误报或漏报等。预警盲区就是震中附近来不及获得预警信息的地区,对于大震来说,预警盲区外可能遭受地震破坏的区域,是地震预警作用最明显的区域,也就是预警有效区。距离震中较远的区域,由于地震造成的破坏较小,地震预警所产生的作用有限,是预警弱效区。 2018年,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复,中国地震局正式在全国启动项目建设,将在全国构建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观测网络,安徽省地震局承担了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安徽子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台站观测系统、通信网络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技术支持与保障系统。项目总建筑面积536平方米,其中新建336平方米、改造200平方米、购置设备1131台(套)。项目实施预算2286万元。 [16:30:39] |
提问 4 |
【主持人】 微信网友“王者归来”在“安徽之声”公众号上语音留言,文字提问为:我记不清是看新闻还是跟人聊天的时候听过这么一种说法,就是现在的城市里的新建小区,就是这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都是很抗震的,说是能抗7级以上地震。我们也不是很懂啊,所以看看省地震局的领导能不能给解释解释。 [16:30:55]
|
提问 5 |
【牛望】 震级与烈度是不同的度量单位。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而烈度则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点烈度不同。打个比方,震级好比一盏灯泡的瓦数,烈度好比某一点受光亮照射的程度,它不仅与灯泡的功率有关,而且与距离的远近有关。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一次地震在不同距离和不同的场地条件下,所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是不同的,不同的地区会是不同的烈度
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在宣传建筑质量和抗震性能时往往会犯一个概念上的错误,一般情况下,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性能指的是能抵御几级烈度,而不是指几级地震。打个比方说,如果地震发生在一栋建筑底下,并且震源很浅,那么可能一个中强地震(5级左右)就能造成地表建筑的烈度为Ⅷ度左右,相反,如果相同震级的地震发生在几百公里之外,那么这栋建筑在地震中所遭受的损坏就可能较轻,甚至毫发无伤。2016年颁布实施的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给出了不同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建筑设施必须严格按照抗震设防烈度来设计建造。 [16:31:14] |
提问 6 |
【主持人】 微博网友“清茶徐徐开”在微博上留言说:我家小宝今年上幼儿园大班了,正是对自然科学比较感兴趣的时候。有一天我在陪他读书的时候,看到小朋友的科普绘本上说地震避险时的“生命三角区”并不是科学的,我很震惊,这和我所知道的知识好像是相反的,我一直以为地震时应该躲在三角区的。所以现在还迷茫,希望专家能给指点迷津。 [16:31:26]
|
提问 7 |
【牛望】 1996年,一个名叫库普的加拿大人带领他的团队做了一个实验,将20个人体模型分别放置于楼房内的桌子底下和桌子旁边,然后用炸药爆破楼房,之后对现场做了清理比较,发现桌子底下的10具模型都被掉下的房顶“砸死”,旁边10具则“生还”。库普就提出了他的“生命三角区”理论,在2004年,这个理论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在网上流传。该理论认为地震来临时,应该迅速找个大型、沉重的物体,比如衣柜、沙发,卧倒在旁边;天花板砸下后,物体周边会形成狭小的三角空间,挽救你的生命。
很快,该理论就受到了各大专业机构的质疑和批评,所谓的“生命三角”是不合理的。因为爆破和地震发生这两种情况,导致的房屋倒塌的方向和情况是完全不同的。爆破时,建筑会因为重力而在垂直方向上坍塌,房顶会像一张大饼一样平塌下来,而地震会让房屋在各个方向上晃动,房屋的坍塌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所以,在地震发生时,人们根本无法预知房屋坍塌的方向,因此,也根本不知道哪些地方会形成“安全三角”。 地震发生时的晃动,人很难移动位置,移动的距离越远、时间越长,在移动途中受到各种杂物袭击的危险性也会大大增加。而且,人们如果为了寻找所谓的“生命三角区”跑来跑去或犹豫不决,会大大增加被飞在空中的东西打中的概率。所以,“伏地、遮挡、手抓牢”是一种普遍有效且广泛使用的避震方法。这个口诀教导大家,在地震来临时要赶紧钻到桌子下边或用靠垫保护最脆弱的头部,手牢牢抓住桌子腿并做好防止桌子大幅度移动的准备。 [16:31:44] |
提问 8 |
【主持人】 热线方先生提问,请问我们省的地震灾害风险高吗? [16:32:12]
|
提问 9 |
【凌学书】 就我省而言,安徽省地跨华北陆块、秦岭-大别造山带和扬子陆块三个大地构造单元的结合地带,地质构造复杂。著名的郯庐断裂带斜穿全省,安徽段总长度达450公里。我省是全国唯一一个郯庐断裂带与中国大陆南北分界线交汇的省份,复杂的地质结构决定了我省震情形势严峻复杂。
近年来,咱们安徽已经发生多次强有感和破坏性地震,相信听众朋友还有印象,甚至亲身经历过。2009年4月6日肥东3.5级地震震级小,但震感强、影响范围大,整个合肥东部地区都有明显震感;2011年1月19日安庆4.9级地震是我省近30年来震级最大的地震,震灾雪灾叠加,共造成房屋建筑严重破坏约57875平方米,轻微破坏和中等破坏约910738平方米,总经济损失达23235.1万元;2015年3月14日阜阳4.3级地震是1970年以来安徽地区灾害最重的一次地震,造成2死13伤,震区老旧房屋损坏严重,是典型的“小震大灾”。 当前,我省正处在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的快车道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率快速增长,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我们要通过开展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建立更加完善的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防治格局,不断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全省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以此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成果。 [16:32:32] |
提问 10 |
【主持人】 热线刘先生提问,如何防御地震灾害风险,降低地震灾害损失呢? [16:32:50]
|
提问 11 |
【凌学书】 灾前预防是降低地震灾害损失的上策,积极主动地开展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主要包括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地震灾害风险治理和地震灾害风险服务四个方面的内容。
通俗地说就是“把地下搞清楚”和“地上搞结实”,坚持预防为主,努力把地震灾害的风险和损失降至最低,尽最大限度的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下搞清楚:推进基础性探测工作,搞清地震发生的元凶——活动断层的位置,在工程建设时建筑物能避开这些危险地段,有效地降低灾害风险。地上搞结实:按照区划图和有关规范对建筑工程进行抗震设计,保证施工质量,使得建筑在遭遇地震时不致倒塌,以确保没有人员伤亡。现在减隔震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建筑设施的抗震性能,可确保大震安全。 [16:33:05] |
提问 12 |
【主持人】 热线李先生提问,能否请专家详细地介绍下我省城市活断层探测和区域性地震安全评估这两方面工作的开展情况? [16:33:23]
|
提问 13 |
【凌学书】 开展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和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估是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的两个重要措施,安徽全省各市都在积极有序地开展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工作。目前,合肥、铜陵2个市已经完成;滁州、蚌埠、宿州、安庆、芜湖、马鞍山、宣城、亳州和淮北9个市正在开展;阜阳、黄山、六安、淮南、池州5个市正在筹备、即将开展。目前,合肥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成果已经在国土资源利用、城市规划建设、重大工程选址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我省制定了区域性地震安评工作管理办法。目前,已完成铜陵市义安经济开发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同时,我们加强安评工作和技术审查,近年来先后对阜阳机场改扩建等多项建设工程地震安评项目报告进行技术审查,对11项重大建设项目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和研究工作。 [16:33:38] |
提问 14 |
【主持人】 热线王先生提问,通过专家的介绍,了解到开展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想请教一个问题,在下一步,我们还将开展哪些重点工作? [16:33:56]
|
提问 15 |
【凌学书】 一是着力构建省市县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系。我省成立了“省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中心”。对照业务体系运行需求,重新界定省市县防震减灾主管机构和局直属单位有关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任务,强化形成统筹协调、分工明确的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任务格局。同时,充分鼓励和调动行业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的积极性,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
二是加大力度推进我省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完成全省地震16个市及部分县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并推进成果应用。在全省各类开发园区推进实施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组织开展2009年以来的学校医院、2016年以来建设工程防震安全检查。 三是实施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根据中国地震局的部署,按先试点后铺开的步骤,配合应急部门在我省有序实施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开展全省主要活动构造调查,开展场地地震工程地质资料收集、承灾体抽样调查、历史地震灾害调查、地震灾害风险区划与灾害防治区划基础资料收集等工作。 四是实施重点地区实施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以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为基础,对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设防烈度7度及以上高烈度区内居民小区、大中小学校、医院、农村民居、以及重要交通生命线、电力和电信网络、水库大坝、危化品厂库、重要军事设施进行抗震鉴定和加固,科学规划并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同时做好新建住宅和公共设施科学设计。充分利用国家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的政策体系、技术体系、标准系统和相关措施要求,统筹推进全省房屋设施加固工作。 [16:34:25] |
提问 16 |
【主持人】 热线汪先生提问,我是一名小学生的家长,想让孩子在课余时间了解一些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比如地震、气象科技等等,我想请问有没有这样的场所是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是否可以预约参观? [16:39:52]
|
提问 17 |
【周齐】 目前我省共建有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59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308个,其中国家级教育基地15个、国家级示范学校30个。其中科普教育基地都是对社会开放的,可以预约参观。具体的基地名单可以在安徽省地震局网站上查询。另外,在各地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文化场所、科技场馆、博物馆、农村科普基地等都有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内容。部分主题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旅游景区等公共设施也含有防震减灾科普功能。此外,安徽省及各市地震局均建有官方微博和微信,关注公众号后,通过网络也可以学习到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做到足不出户,科普进家。在每年的5.12防灾减灾日、7.26唐山大地震纪念日中,国家及全省各级地震部门均会开展很多科普宣传活动,届时多关注地震部门的官方微信和微博,都会有活动细节的推送。像今年我们安徽省地震局就组织了线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另外还有线上的视频讲座等很多精彩活动,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16:4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