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地震系统先进集体推荐对象公示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地震局《关于开展全国地震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的通知》(人社部函〔2024〕62号)精神,经我省推荐参评的安徽省郯庐-大别地球物理研究中心目前已经通过国家初审,拟确定为全国地震系统先进集体正式推荐对象。根据评选工作有关规定,现予以公示。
公示时间:2024年10月9日至2024年10月14日。
公示期如有意见建议,可向省全国地震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评选推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反映,单位反映的要加盖公章,个人反映的要署名并留联系方式。
省地震局人事教育处:0551-62528616。
附件:安徽省郯庐-大别地球物理研究中心先进事迹
省评选推荐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4年10月9日
安徽省郯庐-大别地球物理研究中心先进事迹
安徽省郯庐-大别地球物理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为安徽省地震局下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承担郯庐断裂带南段沿线、大别山构造块体及周边区域的地球物理场观测、地壳精细结构探测、地震中长期预测和地震灾害情景构建等科学研究工作。现有职工1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10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4人。拥有中国地震局“郯庐-大别构造带孕震构造与城市灾害风险研究”科技创新团队1个,安徽省地震局“重磁电震综合探测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创新团队1个。
中心自成立以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震减灾救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对标对表中国地震局党组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战略,牢牢把握防震减灾科技属性,结合安徽“科技创新策源地”优势地位,致力于传统科研向业务服务转型升级,强化地震科技使命担当,着力攻关安徽地震构造与动力背景、地震孕育发生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发展新型观测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应用,走出了依靠科技赋能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一、强化科技创新,致力“透明安徽”研究工作
安徽地质构造环境特殊,郯庐断裂带与大别造山带交汇于此,地震灾害风险较高。中心致力于“透明安徽”研究,深化郯庐断裂带、大别造山带等重要构造带分层构造特征和孕震机理认识,开展背景噪声成像、地震观测等核心技术攻关。不论严寒酷暑,中心科技人员平均每个月都有一周时间在野外布台和开展观测实验。持续的实验、观测和总结,中心已布设短周期密集台阵达3000台次以上,探测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构建了横向分辨率约5公里的高精度公共速度模型。中心科技人员反复迭代试验,改进算法,获得了高分辨率的基于背景噪声浅部成像方法,极大拓展了反演深度。中心注重将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地震观测,率先将分布式光纤技术应用于地震领域,突破了传统地震仪不能超密观测的限制,克服了光纤数据采集噪声水平高、数据量大等重重困难,成功实现利用分布式光纤技术获得地震实时成像。自主研发包含时间触发和记录模块高频达200 Hz的便携式可控震源,弥补当前可控震源频率不高、费用昂贵的缺陷,成功应用于地面地震、DAS-VSP、矿区探测等,市场前景广阔。
二、聚焦科技赋能,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中心深刻领会《中国地震局党组关于推动省级地震局赋能增效促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聚焦科技赋能,深入挖掘自身潜能,促进地震业务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地震科技服务水平。近年来,中心先后承接合肥市政府郯庐断裂带肥东-庐江段结构探测、活动性评价及三维构造模型构建项目,安徽淮南煤矿深地重力观测项目,宁夏银川地区重力观测项目等10余项科技服务项目。在项目实施中,中心人员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攻坚克难,奋楫笃行,确保任务完成,特别是宁夏银川地区重力观测项目,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大西北,面对各种困难,全天候作战,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完成全部野外工作,获得了委托方的高度评价。
三、搭建科技平台,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
中心始终秉承“走出去,请进来”的合作理念,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集中优势资源,筹建地下结构探测与震灾风险防范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着力打造集野外观测、实验研究、数值模拟、科学验证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中心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创新人才培养,联合培养博士4名(在读),赴德国地学中心交流学习1人,2次赴老挝开展GNSS站网援建工作。近3年来,中心承担省部级项目22项;在核心期刊以上发表文章15篇,其中SCI收录5篇,EI收录5篇;申报国内发明专利2项,获批软件著作权5项;获得安徽省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3项。1人入选中国地震局骨干人才、2人入选中国地震局青年人才;1人担任安徽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省直机关工委认证劳模创新工作室1个。中心党支部荣获省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地震局“四强”党支部。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中心全体同志将牢记使命,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积极的创新精神,不断为安徽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贡献力量!